第7讲 政治经济学
一、商品两因素和劳动二重性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的两种方式
①小商品经济中分化出来
②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2、资本的原始积累(指的是一个国家要走资本主义,要做哪些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的概念: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无产阶级产生),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的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条件:无产阶级产生,少数人中有大量财富
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二、价值
1、商品经济
商品的前提条件:一是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二是必须用于交换,劳动产品才能转变为商品,成为商品时价值才能实现。
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自然经济:自给自足,不以交换为目的
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够互相交换,是因为它们在生产中都耗费了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都包含价值。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①社会分工的存在
②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商品价值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它是一切劳动产品共有的属性(非商品也有使用价值,如自己种的粮食自己吃也有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价值的存在是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的
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社会关系。
注意
在马克思主义对“价值”的定义下,不经过劳动、天然存在的东西一定没有价值。如水、空气等,虽然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
注意
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资料并不能发生价值增殖,它们只是实现了价值转移。土地、设备和原材料等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的劳动产品中
交换价值(不属于商品的因素):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
交换价值看起来是使用价值决定的,但实际上是价值决定的
3、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对立统一
商品的内在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指人们不能同时占有同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一矛盾只能通过交换来解决。
对立性:两者不可兼得(市场上的任何人不能同时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统一性:两者缺一不可(每个商品都要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原因:劳动二重性。因为劳动有二重性,每一个劳动都同时具有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生产价值
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又称有用劳动。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反映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具体劳动必须结合自然物质,必须作用于自然物质才能产生使用价值。所以,使用价值的源泉有两个:一个是具体劳动;另一个是自然物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4、价值如何衡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正常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理解:
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劳动时间决定的。也就是说,社会上平均生产这件商品的成本是多少,他的价值就是多少。而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也就说单人在同样的时间内能够生产更多的产品了。但以此同时,社会劳动生产率并没有提高,也就是单个商品的价值不变。所以能够生产更多的产品,就代表着总量的增加。简单来说,就是自己效率比别人高,但是大家都卖一个价,所以同样的生产时间,自己能生产更多。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劳动者平均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
5、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商品价值量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计量的,复杂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实现的。
6、价值如何表现
商品的价值是通过交换表现的。
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7、货币
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有五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价值尺度:货币衡量和表现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作用(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货币能够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原因在于它自身也有价值,它可以用自身的价值来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而纸币本身不具有价值,因此,不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流通手段:商品交换的媒介(必须是现实的货币,可以不足值),货币的流通手段意味着买卖行为是同时进行的,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一般财富被储存(必须是足值的金银货币)。纸币不具备贮藏手段的职能。
支付手段:货币被用来偿清债务或支付税负、租金、工资(往往不伴随现货交易),买卖超前或滞后
世界货币:在国际商品流通中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必须是有价值的货币商品,如黄金白银。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美元也能发挥世界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产生使整个商品世界分化为两极:一极是货币,只代表商品价值;另一极是其他商品,代表各自的使用价值。由此,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发展成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
8、价值规律(整个商品经济一般规律)
(1)价值规律的内容:
①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②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着价值波动(简单商品经济)
价值对价格起决定性作用,供求和币值是价格重要影响因素
(3)价值规律的作用:
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4)价值规律的消极后果:可能导致垄断发生,阻碍技术进步;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两极化,富者愈富,贫者愈贫;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状况,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三、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理解
任何一个劳动既是私人劳动,又是社会劳动,关键看角度。 私有制的角度下劳动是私人劳动,社会分工角度下劳动是社会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交换体现了商品的本质,是解决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唯一途径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的售卖过程是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过程,这个过程进行得是否顺利,决定着生产者的经济利益甚至命运。
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马克思在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理论的同时,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劳动二重论为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劳动二重性理论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四、发达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
1、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
发达商品经济:劳动力成为商品是简单商品经济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标志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①劳动者是自由人 ②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外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
劳动力:人的体力、脑力等能力;劳动者:提供劳动力的人
劳动力的价值:
①维持劳动力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②维持劳动力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劳动。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而劳动又是普通商品价值的源泉。所以当货币购买了劳动力,就能够增值,货币就转化为了资本。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劳动力在使用时表现为劳动,劳动不仅创造价值,而且会创造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劳动的结晶,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2、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劳动者角度)和价值增殖(资本家角度)过程的统一。
必要劳动时间:劳动者生产劳动力价值需要的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劳动力价值后劳动的时间
绝对剩余价值: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日长度
相对剩余价值:工作日长度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理解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没有技术进步,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有技术进步
超额剩余价值:由于提高本企业(不是部门,部门包括本行业内所有企业,生产的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通过提高个体劳时间实现,超额剩余价值提高个体劳动率来实现。
超额是原因,相对是结果:有人率先完成技术进步,实现超额剩余价值的获取。
后来整个社会技术进步,超额剩余价值不再存在,但整个社会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达成一种相对剩余价值下的生产。
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二)资本的积累
1、资本积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资本化)
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利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简单再生产:剩余价值完全用于个人消费
扩大再生产:剩余价值不完全用于个人消费,而将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资本积累,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2、资本的有机构成
资本的技术构成: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资本的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
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它的公式是 C(不变资本):V(可变资本)。
有机构成:由技术构成变化,导致变化的价值构成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利润率=剩余价值/全部预付资本
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量/社会总资本
(三)剩余价值的流转
1、剩余价值的循环
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阶段,资本一次执行三个职能: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
产业资本运动的两个条件: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在时间上继起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即资本家用货币资本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即生产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在这一阶段,资本采取生产资本的职能形式,发挥生产剩余价值的职能;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即销售产品,实现价值与剩余价值,在这一阶段,资本采取商品资本的职能形式,发挥实现剩余价值的职能。
2、资本周转
子标本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的循环,就叫资本的周转
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资本周转时间、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流动资本:在一次生产过程中价值全部转移,如原材料和燃料
固定资本:在多次生产过程中逐渐转移,如机器、厂房
不变资本(c):在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这部分资本叫作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v):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资本主义商品价值:W=c+v+m(资本主义商品价值=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生产的产品能卖出去)和实物补偿(原材料能买进来)问题
经济危机实际上是以强制方式解决社会再生产的实现问题的途径。
(四)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1、工资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工人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但其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的全部报酬。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2、平均利润率:行业间竞争形成的
3、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
4、超额利润:即为超额剩余价值
平均利润率已经形成,但仍存在超额利润。因为平均利润率为行业间,超额利润为行业内企业间
(五)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社会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
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
经济危机的抽象的一般的可能性。首先是由资本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引起的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该基本矛盾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②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为根本内容的,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
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基本方面。
资本主义所有制是雇佣劳动给赖以存在的基础,是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剥削与被剥削关系的体现,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资本主义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
五、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自由竞争到垄断
1、垄断形成的两种手段(方式)
(1)生产集中:生产资料、劳动力、商品日益集中于大企业
(2)资本集中:大资本吞并小资本,小资本合并为大资本
理解
生产集中就是工厂越开越大,资本集中就是钱越来越集中
2、垄断
垄断定义:少数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几个部门的商品生产、销售、价格进行操控
垄断形成的原因:提高价格获得高额利润、避免两败俱伤、形成竞争限制
垄断资本主义仍然形成竞争: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自由制)、垄断必须靠竞争来维持(维护垄断地位)、不存在由一个垄断组织囊括一切社会生产的绝对垄断
3、垄断竞争相比于自由竞争的特点
(1)垄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高额利润,自由竞争是为了获得平均利润
(2)采取经济手段和非经济手段,使竞争更加复杂
(3)竞争规模扩大,范围遍及各个部门,甚至由国内发展到国外
4、金融资本
金融资本: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金融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包括金融联系、资本参与、人事参与。(金融联系:找银行借钱;资本参与:通过出售股权;人事参与)
金融寡头: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金融寡头通过“参与制”实现在经济领域的控制,同政府“个人联合”实现政治领域的控制,通过政策咨询机构左右内外政策、通过新闻媒体影响国民思想意识
国际金融资本的垄断成为当代资本主义最突出、最鲜明的特征。
5、垄断利润
垄断利润: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
垄断价格:垄断组织在销售或购买商品时规定的获得最大利润的市场价格
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垄断利润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
形成原因:
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根本原因);
②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
③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五种:一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二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三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包括国家向私人垄断企业订货、提供补贴等;四是宏观调节,主要是国家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对社会总供求进行调节,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目标;五是微观规制,主要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秩序,限制垄断,保护竞争维护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微观调制有三种,其一,反托拉斯法。 即政府通过立法的方式确定一整套规范性的法令,以禁止竞争性行业的垄断,反对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和促进市场竞争。 其二,公共事业规制。 这类规制主要针对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产业。为了防止自然垄断行业的经济组织凭借垄断地位获取垄断利润,损害公众利益,资本主义国家运用立法手段对该行业进行规制,主要的规制内容有服务收费、收益率、价格等。 其三,社会经济规制。这类规制设计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规制旨在克服垄断资本主义自身发展所固有的矛盾和消极后果,促进经济和社会稳定、健康和持续发展。
宏观调节: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微观规制:规范市场秩序、限制垄断、保护竞争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评价
积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利于生产力发展;一定程度突破私人垄断; 改善提高劳动人民生活水平;加快经济现代化进程。
消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4、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脉络
私人垄断→国家垄断→国际垄断
国际垄断同盟:早期国际垄断同盟称为卡特尔。当代国际垄断同盟的形式有跨国公司、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
国际性协调组织:国际货币经济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
六、经济全球化
(一)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生产全球化(国际分工进一步分化)
贸易全球化(商品和服务的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资本的全球化)
企业经营全球化(一家企业内部不同部门、生产环节在全球范围)
2、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因素
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根本原因)、跨国公司的发展、各国经济体制的改革
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双刃剑)
好处:促进资源在世界范围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坏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经济增长中会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价值观念、文化面临全球冲击;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
发展中国家机遇与挑战并存
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就业机会、国际贸易、跨国公司
地位和收益不平等不平衡、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经济风险上升
4、逆全球化
如何看待逆全球化?【特朗普上台,加征关税,贸易保护】:这种逆全球化只是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维护其短期利益而实行的,经济全球化发展具有历史必然性,我们坚持要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
(二)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新变化
1、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表现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个体资本所有制→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国家资本所有制形式→法人资本所有制
政治变化:政治制度多元化,公民权利有所扩大
经济危机新特点:产业空心化严重,产业竞争力下降;经济高度金融化,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脱节;财政严重债务化,债务危机频发;两极分化和社会对立加剧;经济增长乏力,发展活力不足;金融危机频发,全球经济屡受打击
2、其他新变化
福利保障制度、提升工资待遇、中产阶级崛起、 高级职业经理人出现、进行宏观调控、加强法制建设等
3、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①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发展(根本原因)
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斗争的作用
③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影响了资本主义
④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改革
4、当代资本主义变化的实质
①根本上来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②仍在资本主义框架内变化
变来变去仍未改变资本主义的根基,资本主义终将灭亡
5、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替代的历史必然性
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一切冲突的萌芽
②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④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