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讲 唯物史观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规律
(一)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对立)
1、唯心史观
缺陷 1:只看到历史发展背后的精神力量,而看不到精神力量背后的物质动因
夸大了人的精神力量,认为“人们想要历史怎么发展就怎么发展”
缺陷 2:只看到了历史发展中的少数英雄人物,而没有看到人民群众的作用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概念
社会存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物质,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领域中的意识,包括社会心理、风俗习惯、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存在中最重要的是生产方式,生产方式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力,生产力中最重要的是劳动力。
不同的阶级看法不一样就是形态,不同的阶级看法一样就是非形态。
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
2、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主观反映
(2)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3)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的发生变化和发展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的不平衡性
有些国家物质发达但意识落后,有些国家物质落后但思想发达
(2)社会意识内部各形式之间相互影响而且具有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会推动社会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发展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概念
(1)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的物质力量,是人和自然的关系。
生产力包括: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注意
生产力中包含着科技,但科技不是生产力中的独立要素。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对的,因为理解为科技渗透到了三要素之中,与三要素结合科技在生产劳动中是决定性因素;但在社会历史中,决定性因素是社会基本矛盾
(2)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说明生产关系是物质)。生产关系是人和人的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其中最基本、决定性的,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论述)
(1)第一对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两者结合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辩证法第五对范畴:内容与形式)
社会发展第一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
(2)第二对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经济基础本质上是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组织、设施。
意识形态又称观念上层建筑(无形),制度、组织、设施又称政治上层建筑(有形)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于主导低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时就会推动社会发展,否则就会阻碍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第二规律: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发展状况
判断生产关系先进性:若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则为先进的生产关系
判断上层建筑先进性:若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适应生产力,则经济基础是先进的,进而上层建筑是先进的
二、社会形态更替与历史创造者
(一)社会形态的更替
1、概念
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
社会形态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经济形态对应经济基础,政治形态对应政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对应观念上层建筑
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经济基础是社会的“骨骼”,上层建筑是社会的“血肉”
社会形态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社会形态是历史的
2、社会形态更替的特点
(1)统一性和多样性
基本社会形态:原始→奴隶→封建→资本→共产
纵向看(时间轴),表现为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横向看,表现为同类社会形态既有共同点又有特质
(2)必然性与历史选择性
必然性:指规律,社会形态会从低级向高级演绎
能动性:人的能动作用可以在社会形态演进的过程中进行选择(如中国跳过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
(3)前进性和曲折性
社会的总趋势是前进的(统一性和必然性),但道路是曲折的(多样性和选择性)。总体表现为曲折前进、螺旋上升。历史的发展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第一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有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理由:①生产力是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矛盾的根源”,决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③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
2、阶级斗争(第二动力)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的体现。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实际上是一个经济范畴
3、社会革命(第三动力)
4、改革(第四动力)
改革的实质就在于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5、科学技术(第五动力)
科技促进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
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注意
当科技作主语时,看清语言环境: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不起决定性作用,在生产劳动中起决定性作用
2——5 均为重要动力
(三)历史的创造者问题
1、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前提出发,承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承认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称为群众史观。
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否认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称为英雄史观。
2、现实的人及其本质
(1)现实的人
抽象的人:撇开一切客观的条件,空泛地谈人的共性和人
现实的人:把人放在具体的环境下谈论的人
(2)人的本质
从人和动物的区别:人的本质是劳动
从人与人相区别: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1)概念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从质上说,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
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最稳定的部分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
判定是否是人民群众的标准:是否推动了历史发展。而非是否是剥削阶级(资本阶级、奴隶主阶级)
(2)理由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收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包括经济条件(根本制约因素)、政治条件、精神文化条件
经济条件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有着首要的、决定性的影响
4、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方法论
解全负习是观点,为伊来去是路线。
群众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是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5、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起着一定的作用,有时对历史事件的进程和结局产生决定性影响,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历史人物也是人民群众的一员,和人民群众一起创造了历史
英雄史观理论基础: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