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 认识论
一、认识的来源和本质
(一)实践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1、错误的实践观
(1)中国古代哲学:实践被称为“行”,但主要指的是道德伦理行为
错误:局限于道德伦理行为,实践的范围窄了
(2)康德:实践是理性自主的道德活动
错误:“道德”范围窄了;不仅仅是“理性自主”,还需要对象
(3)黑格尔:把实践理解为主观改造客观对象的创造性精神活动
错误:“精神活动”,实践是物质活动
(4)费尔巴哈:把实践与物质联系,但将实践仅限于日常活动,并将实践等同于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
错误:“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人的实践是受意识指导的,是主动、自觉的、感性的
2、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
感性的:体现着人的能动、自觉、目的、意愿
对象性的:实践需要有作用的客体
物质活动:实践是物质的,而非意识的
3、实践的本质和基本特征(考理解、选择)
(1)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由上面 3 点推出)
(2)实践的基本特征:直接现实性、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直接现实性:实践能将人脑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客观实在性:实践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的活动
自觉能动性:实践受意识的指导,体现主体的目的性
社会历史性:不同历史阶段的实践内涵不同
(二)实践的结构
基本结构:主体借助中介作用于客体
1、实践主体:具有一定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主体是实践活动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实践主体的能力包括自然能力和精神能力,精神能力又包括知识性因素和非知识性因素。知识性因素是首要能力,包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包括对经验知识的掌握;非知识性因素指情感和意志因素。
实践的主体只能是人,人工智能不能作为实践的主体
2、实践客体: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客体与客观存在的事物不完全等同,客观事物只有在被纳入主体实践活动范围内,被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与主体相互作用时才算作实践客体。
3、实践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
实践的中介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
一是人的肢体的延长、感官的延伸(物质性工具系统)
二是语言符号工具系统(主体思维活动)
主体是人,但不是所有人都是主体;客体是物,但不是所有物都是客体;工具是中介、语言符号思维也是中介
4、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关系实践主体和客体之间有 3 种关系
实践关系(改造)、认识关系(认识)、价值关系(有用)。
其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
实践的主体客体与认识的主体客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同构性)
5、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
主体客体化: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力量作用于客体,使其按照主体的需要发生结构和功能上的变化,形成了世界上本来不存在的对象物(它变了)
如人类将原材料制造成产品
客体主体化: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客体性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我变了)
如人类有了计算机后计算能力大幅提升
(三)实践的形式
内容上看,实践分为 3 种基本类型:物质生产实践(劳动)、社会政治实践(关系)、科学文化实践(探索)。
物质生产实践(劳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现代社会产生的新实践形式(非基本类型):虚拟实践。虚拟实践仍是实践,只不过主客体通过数字化中介在虚拟空间交互,是基本实践的派生
(四)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论述)
实践决定认知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通过实践获得认识,并指导于实践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五)认识的本质
1、对于认识的本质的不同观点
(1)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2)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机械反映论)。外部世界是怎样,自己的认识就是怎样。
马克思主义:能动反映论(辩证唯物论)。映射后既和外部世界一样,但又不完全一样。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主体客体顺序不能颠倒)人的认识是反应性或摹写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这种能动反映不但具有反映客体内容的反映性特征,而且具有实践所要求的主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特征。
一方面,认识的反映特征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认识以现实为基础反映现实);另一方面,认识的能动反映具有创造性。(认识会对现实做出加工)
3、认识的反映特性和创造特性之间的关系:不可分割
反映是带有创造性的反映,创造是在反映的基础上创造
只看反映,不看创造:旧唯物主义
只看创造,不看反映:唯心主义
4、能动反映论的优点
(1)将实践引入了认识论
(2)把辩证法引入了认识论考察认识发展过程
二、认识的过程和规律
(一)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1、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论述)
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各个方面的认识(对象)。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形式)。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和具体性是其突出特点(特点)。
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对象)。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形式)。
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特点)。
2、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认知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必要性和重要性:①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②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
相互区别:见概念
相互联系:①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②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注意
夸大理性,否定感性导致教条主义唯理论 夸大感性,否定理性导致经验主义经验论
(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论述)
1、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
2、必须经过理性的思考,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
(四)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影响因素)(论述)
1、理性因素: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
作用:在认知活动中起指导作用、解释作用和预见作用
2、非理性因素(感性因素):指人的情感和意志
作用: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活动具有激活、驱动、控制作用
注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已经获得的认识。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不是认识,是在获得认识结果的过程中起作用的因素。且并非感性因素对应感性认识、理性因素对应理性认识,认识的产生可能由两种因素共同作用。
(五)认识的两大规律(论述)
1、反复性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原因:客观上看,事物暴露有个过程;主观上看,主体认识能力提高有个过程
2、无限性
认识发展的无限性:对于事物的发展过程,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
实践超前于认识:冒进主义(左派)
实践落后于认识:保守主义(右派)
主观必须统一于客观,认识必须统一于实践,这种统一是认识和实践的矛盾在发展中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三、认识的结果和检验标准
认识正确:真理;认识错误:谬误
(一)错误的真理观
马赫主义:认为真理是“思想形式”,是“社会组织起来的经验”,凡是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
是否是真理与承认的人数没有关系
实用主义:认为“有用就是真理”,把真理的有用性与真理本身等同
真理一定是有用的,但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
马克思主义: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二)真理的特性
1、客观性
客观性:真理的内容和标准都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从真理的内容上来说,真理的内容是物质世界,物质世界是客观的;从真理的检验标准上来说,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实践,实践是客观的。但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在同一条件下对于特定认识客体的真理只有一个。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错误的
2、绝对性
绝对性: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它有两方面含义:
一是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否则就不称其为真理,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二是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的认知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3、相对性
相对性: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现在是正确的认知,在未来不一定正确)。
真理的相对性也有两方面含义:
一是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度的认知对象是不断发展的
二是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度的认知水平是不断发展的
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之间的关系:辩证统一(论述)
(1)两者相互依存。没有绝对性就没有相对性,没有相对性就没有绝对性,绝对是在相对的条件下绝对,相对之中会蕴含着绝对
(2)两者相互包含。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相对性之中,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绝对性。没有离开相对的绝对,也没有离开绝对的相对。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
(3)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是从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接近绝对性的过程。任何真理的认知,都是由真理的相对性向绝对性转过程中的环节,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4)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根源于人认知能力的矛盾性。是人思维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矛盾。(思维的至上性是指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和绝对性;思维的非至上性是指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和相对性)
理解
- 至上性:能够认知世界。
- 非至上性:虽然最终能认知,但目前不能。
- 只看到绝对真理:教条主义。
- 只看到相对真理:怀疑主义(诡辩论)。
(三)真理与谬误
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对立统一
相互区别:真理和谬误取决于认识的内容是否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相互联系:真理和谬误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真理和谬误因比较而存在,没有真理就没有谬误,没有谬误也就没有真理。真理中包含着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成分。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在一定范围内,真理和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相互转化。真理超出自己的范围就变为谬误,谬误回归自己的范围就变为真理
(四)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1、概念: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对人有用就是有价值
2、价值的特点
(1)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是客观存在的是否有用,而不取决于某人说是否有用
(2)主体性:主体不同,价值不同
主体性与主观性不同
(3)多维性:维度不同,价值不同
个人维度、群体维度、社会维度等多种维度
(4)社会历史性
3、价值评价:主体对客体价值及价值大小所作出的评价
价值评价要以真理为依据
人类的认识分为知识性认识和评价性认识。
理解
放一个苹果问这是什么?是苹果——知识性认识;放一个苹果问喜不喜欢?喜欢——评价性认识。
特点:①以主客体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②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③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主体的认识
价值评价是一种客观性的认识活动,而非主观随意的。任何价值评价只有与人类整体的要求一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
4、真理与价值的关系:辩证统一
在实践中,真理是制约实践的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得正确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主体的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辩证统一。
人类的实践有两把尺,一把是真理,一把是价值。实践要统一真理和价值。若只尊重真理,则办得到但无意义;若只尊重价值,则虽然好但办不到
①成功的实践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必须以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须是具有价值的
③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相互制约
四、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大基本活动
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大基本活动
认识世界:主体能动地反映客体,获得关于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探索和掌握真理
改造世界,就是人类按照有利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改变事物的现存形式,创造自己的理想世界和生活方式。
2、关系:
(1)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2)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
(3)认识世界有助于改造世界,正确认识世界是有效改造世界的必要前提
(4)只有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才能不断地深化、拓展对世界的正确认识
(5)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二)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
1、含义
客观世界:物质的、可感知的世界
主观世界:人的意识、观念世界
2、关系:对立统一
主观和客观的矛盾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基本矛盾,也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动力
(1)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才能深入改造主观世界
(2)只有认真改造主观世界,才能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三)自由与必然
1、含义
哲学上的自由是标示人的活动状态的范畴,指的是人在活动中通过认识和利用必然所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主的状态。”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人不能摆脱必然性的制约,只有在认识的基础上才有自由的活动,这就是人的自由限度,也是自由和必然的辨证规律。
必然性即规律性,指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自然和社会发展所固有的客观规律
2、条件
自由两大条件:认识条件和实践条件
认识条件:对客观事物要有正确的认识,最主要的是对客观事物运动发展规律性、必然性的正确认识
实践条件:能够将获得的规律性认识运用于指导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
3、认识必然和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
必然与自由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永恒矛盾,也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永恒动力
(四)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实事“是指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坚持实事求是,不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还必须坚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
(五)坚持守正创新,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1、坚持守正创新
(1)坚持守正不动摇:守正是创新的基本前提,也是创新的可靠保障。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
(2)坚持创新不停步: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新生事物。
2、辩证统一关系:
守正创新是坚持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守正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是守正的目的和路径。
只有守正,才能按照事物的本质要求和客观规律想问题、办事情,才能恪守正道、固本强基
只有创新,才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认识和实践的发展。
3、努力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守正创新彰显着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时代要求。
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动力源泉。
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