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 唯物论
唯物论:物质观
一、物质范畴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存在性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共同特性,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能为人所感知的客观存在,即物质世界。
恩格斯:物质是所有物的总和,这一概念是从这个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反映
二、物质与运动
(一)运动的概念: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二)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1.存在方式:只要是物质,就是运动着存在的
2.根本属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三)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不可分割
不可分割:我是你的我,你是我的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在运动。
技巧
凡遇到“不可分割”的关系,把“我”和“你”套进去就可以。
(四)批判错误观点
1.脱离物质谈运动:即意识在运动,导致唯心主义
2.脱离运动谈物质:即物质是静止的,导致形而上学
三、运动与静止
(一)静止的概念:静止是物质在运动下的稳定状态。
包含①空间位置 ②根本性质 暂时未变这两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静止是特殊的运动,只有两种:一种是空间位置暂时不变,一种是根本性质暂时不变
(二)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对立统一
1.相互区别: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
2.相互联系: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技巧
凡遇到“对立统一”的关系,就拉开成两点,一点谈区别,一点谈联系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只有两种:不可分割和对立统一。若词性相同(感觉是同类词),则为对立统一;若词性不同,则为不可分割
(三)批判错误观点
1.夸大静止,否定运动:形而上学
2.夸大运动,否定静止:诡辩论
实例
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是辩证法 克拉底鲁:“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是诡辩论
四、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时空
(一)时空的概念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具有一维性,即时间一去不复返
理解
时间的一维性可以理解为时间的不可逆性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具有三维性
(二)物质运动与时空的关系:不可分割
时空是物质运动的时空,物质运动是时空中的物质运动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三)时空的特点
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绝对性:时空绝对存在
相对性:物质运动速度突破极限时,时空会变化(现代物理发展)
有限性:具体某一事物的时空是有限的
无限性:对于所有的事物来说,时空是无限的
唯物论:意识观
一、意识的本质、来源和作用
(一)意识的概念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的说法是对的。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人脑不可换大脑,而且不能说意识来源于人脑,因为意识来源于物质)
3.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最重要的定义),这句话也是意识的本质
(二)意识的来源——物质
意识是人独有的,只要不是人,再高等的行为也不是意识
意识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决定性因素: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重要因素:语言,促进了意识发展,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重要因素就是不那么重要)
理解
意识来源于人脑说法错误。
(三)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本质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的内容客观,形式主观
(四)意识的作用:能动作用(论述题考点)
能动作用有四层含义,也表现为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有创造性(最重要)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辩证关系就是指矛盾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地位分主次)
2、物质不是意识,意识不是物质
“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混淆了物质和意识,将意识当做了物质(庸俗唯物主义)
3、物质不能代替意识,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画饼不能充饥”
(二)物质与意识的相互联系
1、物质可以转化为(变成)意识,意识可以转化为(变成)物质(如人类创造物质世界本来没有的飞机轮船)
两者之间的转化是基于实践的,实践是唯一桥梁
2、意识对物质既有依赖性,又有相对独立性
物质较强,意识较弱,所以意识依赖于物质,但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依赖→决定,相对独立→反作用
(三)把握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1、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还需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2、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1)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3)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一)物质的统一性原理
1、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物质或意识)
批判了二元论,但不能批判唯心主义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的统一基础是物质。
批判了唯心主义,但不能批判旧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指除了马克思主义外
的唯物主义,如古典唯物、机械唯物等)
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无差别的统一
批判了旧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单一的
综合以上 3 点就能批判除马克思主义外的其他所有主义,上面 3 条仅马克思主义同时满足。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派别的联系(重要)
1、马克思主义与唯心主义
联系:都是可知论、一元论
区别:①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本原;
②马克思主义在认知问题上坚持能动反映论,唯心主义坚持先验论;
③马克思主义坚持彻底的辩证法,唯心主义部分坚持辩证法;
④马克思主义在历史观上是唯物的,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上是唯心的
2、马克思主义与旧唯物主义
旧唯物主义:又被称为“半截子唯物主义”、“不彻底的唯物主义”。因为他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历史观上是唯心的。
联系:都是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
区别:①马克思主义在认识论上坚持能动反映论,旧唯物主义坚持机械反映论;
②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法,旧唯物主义坚持形而上学;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历史观上唯物,旧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唯心;
④马克思主义坚持实践的观点,旧唯物主义没有
(三)世界统一于物质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还体现在,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
(四)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理解
活动指劳动,劳动属于实践,实践属于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是物质
3、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五)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论述)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实践
实践是连接物质和意识的桥梁
一、实践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两方面(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
方面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的现实基础
解释:人类出现之前,物质世界就是自然界;人类出现后,一部分自然界融入了人类社会,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随着人类的实践活动,会有越来越多的自然界融入人类社会
方面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二、实践是社会生活本质的原因/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理解
不能说实践“是”社会发展动力,因为社会发展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实践是构成基本矛盾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