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遵从内心,做最真实的自己

在一次夜跑中突然想起来瑞中的下课铃,写拓印的情绪遂到达顶峰。由于本人语文水平和文笔实在有限,以前看到拓印各种诗意和有文采的标题和小标题是写不来一点。按照惯例,自我介绍和报分数环节,也应该是最后一次这样自我介绍了,我是来自2004的LH,选科物生技,高考总分670,位次4556,语文107,数学143,英语首考二考考出两次129,物理98,生物98,技术95(首考93),现就读于浙江大学。本人实在文笔水平有限,起不出文艺的小标题。

学习经验的分享

首先是语文,语文虽然高考考差了,但是还是有一些可说的。新高考全国卷语文的题型分别是社科文、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诗阅读、语基和作文。需要准备一本笔记本按题型分别整理答题模板和一些答题注意点和策略,策略五三时其实都有,可以供参考;答题模板需要根据真题的答案去细细品味。补充一句,越到后期,高考真题越是重要,模拟题普遍存在诸多零零散散的问题,真题虽然也有争议,但是对于学生水平的考察还是较为客观可信的。然后作文的话,除了要注重例子名言的积累,各种高分作文论证方法和思路的学习(如概念阐释)也是很有必要的,也要利用好年段的资料,比如我们当时是读了《刘擎现代西方哲学讲义》,对于当时我写道理论证的帮助是很大的。

其次是数学,数学其实主要就是练好基础,考试前(指高考)回归课本真的是很有必要的,有一些不引人注意少考的概念都是需要关注的,比如残差是哪个减哪个,椭圆长轴是a还是2a等等。在拓印上看到过一句经典的话,数学考不了高分,是因为把时间用在了不该做的题上而该做的题又没有保证做对。所以,面对我们当时的导数压轴题,我除了极值点偏移、同构等一些最常规的题弄懂会做之外,对于一些较难的不等式证明选择全部放弃,考试中就是随便写一点骗一点分。基本上,我们当时的模拟考试,除了圆锥曲线和导数大题,别的大题应该是都要拿满分的。然后多出来的时间我会重新检查一下常规的单选,有时间再去做一下多选和填空压轴,大家客观题一定要控制在50-60分钟之内,否则后面写大题的时间会比较赶。一般来说,我第一次写多选的时候,遇到难题都是直接单走,回过头来写有时候就突然有思路了(仅限个人,大家第一次就写出来是最好的,只是不要死磕)。其实我在初中是一名狂热的数学爱好者,但是到了高中由于不愿做竞赛题和参加培优而逐渐躺平,对于数学的爱也消失了。但是,最终凭借数学做题经验和本身的数学思维,同样考了高分,不热爱数学并非不能考高分。所以大家在看到一些佬狂写教辅上的竞赛题和三一强基题时,其实内心不用过分在意,相信自己不做这些,一样能把高考考好。由于我个人是确确实实会受到这些影响的,但是最后的结果是好的,所以希望有类似经历的人可以共勉。

再然后是我的选科物生技。其实我选择物理都是出于一种奇怪的心态,高一的时候十分懵懂,对于物理充满了恐惧,但最后出于高考的专业选择依然选择了物理。我的物理学习经历也是磕磕绊绊,高一分班后物理基本上一直在倒数,有时还考到过及格线边缘,我那时一直在想要不要换选科(历生技),后来是怎么和解的我也不大清楚。不知何时到了某个时间节点,对于物理的恐惧消失了,我将所有遇到过的模型(物理生应该很清楚这个词)都记录在笔记本上,并在且对于实验题一次又一次犯过的错误总结起来,并起名为——实验题血的教训。在厘清物理题大部分做题的基本模型后,整体的物理思维逐渐变得清晰起来,到后面就会发现物理学是一门逻辑多么清晰的学科。在此赞美我高三的戴凤国老师,可能有人质疑戴老师每节课前重复书写的板书,但是那些板书在增强课堂趣味性的同时也确实帮助我构建了物理学科的知识体系,可能这样的教学方法真的是比较适合我这样学习物理的学生的(别问,问就是宇宙第一世界第一的审画找解)。虽然如此,但由于对于压轴题实在能力有限,所以高三时模拟考基本上还是赋分都在90边缘,但至少对于一些基础熟悉的模型可以做到轻车熟路了。而首考,很幸运遇上了一张难度平平,较重视基础的首考卷,在细心做完除了压轴题之外的所有题后,又用10分钟仔细地检查选择题和实验题,最后考出的98也是远超预期了。

生物的话,主要还是多看书,多做真题。如果你可以像王小娜老师轻松地说出知识点在哪本书的左边还是右边的话,考试一定是没有问题的。多多关注选三生物工程的答题思路(尤其是从题干获取信息的题),遗传题多多练习应该就够了。

最后是我被克制的技术。我信息技术一直学的还行,高考信息技术也是做了满分,但是仍然毫无意外地被通用技术背刺,所以最后高考成绩也是一个不高不低的95。由于通用技术很多方案筛选和设计题的题很注重常识,所以本人做这种题一次次被暴击,老师讲完也搞不懂的那种;再其次三视图是没有一点的空间想象能力,也一次次栽在这里;难的电控更是写不出来了。但你要说通用技术学习方法,还是有一些可讲的。首先就是整理设计题的模型,考试画不出来的时候画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模型,再注重下连接,尺寸认真标,6分拿3、4分是完全没问题的;然后整理电控所有模型,此点参照物理,比如三极管自锁、触发器、振荡电路等等,对做题还是很有帮助的。

一些对自己高中生活的审视

其实我一直是一个比较矛盾的人。正如前文所提,我很容易受到他人影响。比如高三时,中午不在教室学习的人可能不到10个,而我一直是其中之一。我一直很担心会被同学利用这些碎片时间超过,再加上段长和班主任一直给压力,我也曾因此去过教室学习或在寝室写作业。但是当我发现我完全无法适应教室写作业后睡觉的状态导致第一节课毫无精神后,并在室友的开导下最终得以毫无压力地中午回寝室好好午休和快乐聊天。在此感谢我的室友,高三时,别的寝室都是空的,但我们寝却每天都有5人快乐聊天与探讨哲学及各类话题,当然到点后大家都是会午休的。事实证明,在寝室午休会获得更好的下午学习状态(当然如果你能适应写完作业趴着睡觉当我没说),我只是想说没必要因为别人比你多学的这半个多小时而感到恐惧。这一点其实很重要,也是我起这个标题的原因。

矛盾的另一个点就是高三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参加三位一体和高校强基。因为那时对自己的高考成绩并没有足够的信心,甚至有种如果浙大去不了该去哪里的迷茫,再加上各方面的综合因素,最终迷迷糊糊地报了浙大的三一,当然专业结果出来后倒是坚决地选择了放弃确认。我只想说大家对于未来要走的路一定要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千万不要受到包括同学、父母和老师在内的影响,本人就是不适合三一强基体质只适合高考裸考体质,所以不要强求自己,因此花费额外的时间和经历。

然后就是考前焦虑。高二时因为考前焦虑让本该物政全A的学考考出两个B,对此我一直都不愿意和别人聊起学考,尤其是班级里物理可能只有3个B的情况下,一直是一个很自卑的心理。但事实上如果你不参加省内三位一体的话,学考的用处几乎为0,省外三位一体学考占分是极其小的。到后面,逐渐把考试看成一场场玄学的测验,并且自信地认为分数并不反映我的实力,只会影响我的心情,所以后面对考试的紧张感就下降了。当然,高考前还是毫无意外地失眠了,不过这完全不影响发挥。

还有就是我的好学生心态,这个词是我在《看天下》看到的,我觉得比较符合我。因为剖析自己的内心,一直学习的原因就是为了有更好的排名和分数,让自己在同学和家人面前更加体面,而不愿做一些违背自己好学生形象的一事。然而违背好学生形象,并不代表着叛逆,追求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本来就没有错。就比如,高一高二我的假期作业永远都是按时完成,而且是会牺牲挤压自己休息时间完成的程度,就可能一个假期可能并没有快乐地玩过,但我此前从未思考过假期作业的质量和假期作业的意义,我在高一高二甚至觉得这真的是一种弯道超车的手段。但是现在我只觉得假期时做到劳逸结合更加重要,甚至逸大于劳,要敢于直面父母不理解的眼光,用自己的成绩来证明在学校上课学习的时间更重要。包括高三时我也是这么做的,甚至最后敢于偷偷在周日自习课看拓印和各种杂志,以及没有跑操必去桥下踢球,卡点到晚自习。这些在之前的我看来都是不符合我自己好学生形象的,但是做了这些事后真的在缓解压力的同时丰富了自己的高中生活,增添了美好的回忆,但是我目前仍然无法彻底摆脱好学生心态,至于此心态的利与弊,只能由自己来衡量了。

一些瑞中人的美好回忆

依然怀念养正书屋进书后抢着去买《足球周刊》收集球星卡和海报,虽然20一本真的好贵,但它真的是我高中为数不多的快乐了。我们班看杂志和报刊的氛围还是不错的,一本《看天下》,传完整个教室;新的《环球时报》到了,和同学讨论国际时事热点事件。

如果你有在下午后在桥下踢球的习惯,那么你一定和我踢过球,但是碍于本人的社恐属性并没有因此认识一些朋友;如果你曾在二楼食堂看过世界杯的集锦或者在三楼食堂看过九点场的直播,那么你也一定见过我。我对于足球是属于特别狂热的喜爱,自18年俄罗斯世界杯开始看球。高三期间,首考任务很紧,晚自习写不完作业也要跑去看这四年一次的足球盛宴。感觉卡塔尔世界杯期间在瑞中的看球体验可能会让卡塔尔世界杯成为我一生都难以忘记的一届世界杯,真的是青春的美好回忆。首考前10几天阳了的我,还顶着高温重温阿根廷夺冠庆祝的视频和比赛集锦,或许我一部分考试的精神来源也是从中汲取的。

关于食堂,此前本人高一高二时一直早中晚都吃二楼,二楼食堂的菜确实是挺好的;但是高三快走的时候开始疯狂探索一三楼食堂。早餐吃了一次一楼的煎饼果子后就忍不住吃一次又一次,当时想着毕业前要把所有的菜吃一次,但是最终仍然没能实现。

永远怀念那段因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的日子,那段只需要考虑自己学习的日子。大学生活虽自由,但高中却更纯粹,尤其是遇到的同学。如果有来生,依旧想做一名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瑞中人。